佛教的禪法理論,中國佛教的重要學說。禪,全稱"禪那",源于梵文,意譯"靜慮、"思維修"等,謂靜中思慮,心緒專注一境,深入思慮佛教義理。"禪那",也就是止觀,"止"是心的安靜,"觀"是思慮某一事物。"禪"原是印度古代各種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,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。禪是定的一種,而中國佛教往往把禪和定并稱為"禪定",含義比較廣泛。
禪作為佛教的修持活動,有小乘大乘的區別,而其共同目的是通過安靜身體,集中精神,排除內心的干擾和外界的誘惑,將思想專注于一定的觀察對象,按照佛教的立場和義理進行思考,以根除煩惱,去惡為善,轉癡為智,以得到精神解脫。
在印度,"禪定"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一種修行的方式,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.佛教傳入中國后,歷代祖師和各個宗派,無不以"禪定"或"禪觀"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。與"禪"相聯的有禪觀、禪定、禪心、禪意、禪味、禪法、禪風、禪機等由禪引伸出來的禪語,真是豐富多彩,韻味無窮。
禪宗興起之后,它所提倡的"禪"與原來的"禪觀"或"禪定"雖有其相同的一面,更有其不同的一面,對于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說它,那么不同的是什么呢?
一,禪宗的"禪"是一種認識。與其說它是六度中的"禪定度",還不如說它是六度中的"智慧度"。
二,禪宗在方法上重視學人與其師的直接對話,以啟發學人的智慧。
三,禪宗的目的是開悟,認為只有"悟后起修",才能事半功倍。
四,禪宗的修行是將日常生活與人心的凈化緊密結合,認為"平常心是道","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",以出世的隨神做入世的事業。